首页>详情页

关于加强非遗保护传承,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的提案(程艺)

信息来源:政协贵阳市委员会     发布日期:2025-2-13    

情况分析:

 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“加大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力度,加强城乡建设中历史文化保护传承”。保护好、传承好、利用好非物质文化遗产,对于延续历史文脉、坚定文化自信、推动文明交流互鉴、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有重要意义。近年来,贵阳贵安坚持创造性转化、创新性发展,秉持见人见物见生活的理念,深入挖掘非遗文化内涵,加强非遗文化的保护、传承和发展,推动非遗文化合理利用,为贵阳贵安高质量发展和现代化建设注入强大文化力量。
  由于非遗项目本身的特点以及社会环境等因素,贵阳贵安非遗的传承和保护还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:
  一是非遗项目的传承人老化断层。经第七批市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推荐申报,已新认定传承人51名,现市级项目传承人群基数将扩大至190人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由于规模小、分散广,有些项目技艺难度大,有些还存在诸如传男不传女、传内不传外等传承禁忌,以家族式传承、师徒式传承的模式难以适应现代发展,导致传承人老龄化特别严重,面临着传承人断层的传承困境。
  二是非遗项目的社会认同度还不高。非遗项目的特点是地域性强,跨区发展域难。从全国历年来参与非遗申报的数量来看,平均不到300个家庭就有一个非遗项目,有些甚至一个人就代表一个非遗项目,对于当代年轻人来说尽管其文化趣味性强、新鲜度高,但传播效应并不理想,难以形成规模效应。特别是在当下这个“快餐文化”盛行的时代,年轻人对于传统文化认同感不足。很多优秀的非遗项目因历史久远等原因,不被都市年轻人了解,就更谈不上认同和喜欢。
  三是非遗项目融入现代生活的程度不深。近年来,在政府推动下,全国已经形成了一些非遗融入现代生活的品牌活动,我市也通过发挥“文化和自然遗产日”、“中国特色旅游商品大赛”、“多彩贵州旅游商品大赛”等重要时间节点,加强非遗宣传展示。但从实施的形式和效果来看,这些活动大多是以展演展示等文化体验的方式呈现,融入现代城市生活的程度还不够深,非遗的社会参与度和社会认知还需进一步引导和宣传,保护和传承的成效还需加强。

具体建议:

  一是完善人才培养机制,实现非遗人才辈出。为支撑非遗文化发展,不仅需要坚持“师傅带徒弟”这样的传统人才培养模式,更要依靠社会化人才培养模式,培养更多传统工艺人才。要推进非遗进校园活动常态化、规范化、制度化,把非遗项目融入国民教育体系,发挥高校专业优势,鼓励高校增设传统非遗工艺课程,合作建立学生实践基地,培养非遗人才;建好非遗特色中小学传承基地,广泛开展非遗研学活动;鼓励传承人提高传承技能技艺水平,注重传承人传统传承方式,有针对性地对代表性项目的后备传承人进行重点培训培养;加大传承人培训力度,精心组织开展非遗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工作,不断提高传承人的技艺水平。
  二是充分挖掘非遗文化价值,打造典型性非遗项目。在贵阳贵安本土非遗项目中,遴选一批代表性项目,加大支持力度,打造成为区域文化的典型代表项目,通过代表性非遗项目的保护和传承,挖掘和发展本土文化价值,涵养深厚的文化底蕴,增强本土文化认同,推动打造城市文明典范。同时,促进非遗档案和数据资源的社会利用,进一步挖掘贵阳历史文化内涵,理顺贵阳文脉,立足贵阳文化旅游讲好贵阳故事。
  三是推进非遗展示传播,增加受众群体认可。加强非遗宣传,促进非遗保护与城市建设、社区建设有机结合,提高非遗的区域性整体保护水平,建议遴选一批非遗项目代表性强、居民参与度高等条件较好的社区,打造成为集非遗宣传、展演、传承和生活为一体的非遗示范社区,让优秀的非遗项目通过融入市民生活、城市生活,使非遗项目得到更好的保护和发展。同时,推进非遗“进商圈”,推进非遗文化的创新性和可持续性发展,打造非物质文化遗产综合“文娱、文创、文旅、文教、文产”的产业发展体系。